一:检测依据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等有关法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二:检测类别:
三:检测项目
1、化学危害因素:苯系物、正己烷、异丙醇、甲醛、氨、甲醛、异丙醇、丙烯腈、三氧化硼、苯酚、一氧化碳、氯化氢和盐酸、三氧化硫和硫酸、苯胺、丙酮、丁酮、环已酮、乙酸乙脂、铅及其化合物、锡及其化合物、非甲烷总烃、氯乙稀、丙烯酸、磷酸、三氯乙烷等一百多种化学毒性物质。
2、粉尘:总尘、呼尘、吸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等项目的检测。
3、物理危害因素:高温、噪声、照度、振动、紫外辐射、激光辐射、X光辐射、工频电场、高频电场等项目的检测。
四:检测流程
五:典型行业的职业危害
行业分类 | 危害因素 | 防护要点 |
印刷行业 |
印刷过程中从油墨的调制、印刷、洗版、切纸、订书等 环节均可产生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但最引人关注的是印刷行业中工人易患“软脚病”。 |
1、作业场所要设排毒装置,工人佩戴防毒口罩作业; |
家具行业 |
1、木尘:在锯木、刨木过程中均可产生大量的木尘,吸入粉尘后,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炎;长期吸入可致慢性呼吸道炎症,严重者可出现肺纤维改变。 2、有机溶剂:在家具制造中使用大量的胶合板或某些涂料,常温下就有甲醛、酚类等气体逸散,工人接触可引起眼、鼻、咽喉等刺激症状。在油漆或喷油作业中所使用稀释剂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其中苯的危害最大,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的苯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性麻痹为特征的全身性症状,慢性苯中毒者,主要是造血系统受损,严重者可致白血病。 3、噪声:在锯、刨木材时可发生高强度的噪声而影响工人的听觉器官。 |
1、木加工工序扬尘点要有除尘设施,工人要佩戴主尘口罩防噪音耳塞(罩)作业; |
制鞋行业 | 制造业工种繁多,工人在胶合和清洁鞋面时均使用多种溶剂,因不注意卫生防护而发生苯中毒及“制鞋匠麻痹症”等事件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苯是一种致癌物,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的苯蒸汽可导致急性苯中毒,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接触者最主要是导致造血系统损害,晚期可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者可引起白血痛。“制鞋匠麻痹症是工人接触正已烷而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 |
1、用无毒或低毒物代替苯作胶合剂的溶剂; |
塑胶玩具 | 塑胶高分子化合物,基毒性取决于在加热注塑中所逸出来游离单位的量和助剂的品种。上色、喷漆和装配过程中工人能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少部分企业在缺乏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使用含二氯乙烷的粘胶剂;如3435和ABS溶剂、514胶水,其中以装配工序中所接触的二氯乙烷危害最为突出。1,2-二氯乙烷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毒作业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以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和抑制作业最为突出,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 |
1、降低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
五金行业 | 五金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最为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长期在强噪声的环境下作业可造成听力下降。部分企业使用三氯乙烯清洗工件表面以达到脱脂、去油污目的。接触急性中毒可发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敏感者在初次接触三氯乙烯20天左右,出现发热、全身性皮疹或大疱等皮肤损害,式合并严重的肝肾损害,死亡率高。 |
1、改进工艺、采用吸声、消声、隔音等设施控制声源、工人佩戴耳塞(鼻)作业; 2、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三氯乙烯,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设施,工人应戴活性碳防毒口罩作业; 3、对三氯乙烯第三的个体极易发生药疹样皮炎。初次接触三氯乙烯者在前3个月内如出现类似感冒样的症状或皮疹,应立即停止接触并密切进行医学观察 |